私人银行联姻私募基金?“爆款”产品暗藏玄机-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

2023-03-27 16:26 中国经营报阅读 (68540)

原标题:私人银行联姻私募基金?“爆款”产品暗藏玄机!

3月以来,多款私募基金发行火爆。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者理财需求的不断提高,私募基金市场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另一方面,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进,私募基金市场将会更加规范化和健康发展,为私募基金的长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多家银行的私人银行将加大私募产品的引入。不过,也有分析人士提示道,很多销量火爆的产品往往没有太好的成绩表现,投资人与财富管理机构依旧无法摆脱“追高杀低”的宿命,主要是国内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机构的专业能力积累不足,以及经验还不够丰富所致。

全面注册制利好私募基金

伴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私募发行市场逐步回暖,多款私募基金“热销”。

总体来看,私募数量持续创新高。3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及产品备案月报(2023年2月)》显示,截至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达22174家,管理基金规模达20.29万亿元,较上月增加510.11亿元,环比增长0.25%。

私募基金发行回暖有哪些原因?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向记者分析称,目前a股处于震荡企稳的阶段,从基本面看,2022年多数行业盈利创下低位后在2023年同比必将反弹,比如出行、部分场景的消费(餐饮、影院、酒旅)、地产销售/开工/施工等都显示出经济发展的强度在回升。此外,国家在提内需、稳增长方面不断加码,宽信用力度较强,这为投资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投资方面,信达证券策略团队指出,私募基金股票仓位在2023年2月环比微降0.34个百分点,此前私募仓位曾在1月大幅抬升。2016年至今,私募基金仓位的最高值在80%左右,大多出现于牛市中后期。北上资金虽维持了净流入,但净流入幅度明显放缓,2月北上资金净流入93亿元,而1月则净流入1413亿元,创历史新高。

著名私人银行专家杨诚信指出,国内资本市场已经经历了超过一年半的向下修正与盘整,目前市场气氛比较冷静,此时募集的权益类产品有更大概率能在未来交出相对好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全面注册制的推进和行业监管趋严也为私募基金发展带来新机遇。2月下旬,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将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对私募基金的登记标准、业务合规运作、信息披露等做出明确要求。

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旭望律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个人投资者角度,a股全面注册制已经正式启动,投资者对市场的评估和分析将大大增加难度和成本,“将钱交给专业人士打理”的理念也将快速深入人心,这对私募基金行业犹如一针强心剂,也会是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大利好。

“在监管更加透明的前提下,私募基金行业必将发生优胜劣汰,通过合规化经营和业绩比拼的竞争,逐渐脱颖而出一批优质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灵活度高、投资范围广、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私募基金行业也在吸引越来越多优秀公募基金经理和优秀海外基金经理,形成良性循环,势必吸引更多金融消费者将私募基金产品纳入其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朱旭望如是说。

“以往由于缺乏适当的监管,导致信息相对不透明、规范相对宽松的私募基金(包括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比公募基金还要多,整个行业良莠不齐的问题突出,因此监管制度的改善是有必要的。”杨诚信补充道。

如何看待“爆款”现象?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合格投资人即为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的机构或个人。个人方面,要求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机构方面,要求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较高的认购门槛意味着,能够购买私募基金产品的投资者通常来说都属于高净值人群。

实际上,高净值人群配置私募基金已成为一种趋势。中信建投证券方面指出,私募基金受到高净值人群的追逐,主要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私募有着丰富的策略类型,可以满足高净值客户个性化的配置需求;二是私募基金赋予了基金经理很高的灵活性,为追求更好的风险收益比提供了可能;三是公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管理费,而私募基金的主要收入是管理费 超额业绩报酬,这使得私募基金有更强的动力不断提高收益率。

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私募产品在私人银行渠道“大卖”现象频出。

朱旭望分析称,首先,在资产配置方面,高净值人群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普遍较高,也有更多金融理财的需求,目前我国金融投资类的产品种类并不像欧美国家那么丰富,能满足高净值客户理财投资需求的选择面不够广泛,而私募基金本身具有灵活度高、投资范围广、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点,成为高净值客户争相选择的必然结果;其次,私人银行与高净值客户的粘连度较高,由于高净值客户在市场上较难把握和选择合规运营的私募基金产品,而基于私人银行严苛的合规要求,可以大大降低高净值客户对私募基金产品合规性审核的成本,也同样导致了高净值客户更愿意购买私人银行承销的私募基金产品;最后,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优质基金经理掌舵的私募基金产品,这些私募基金产品极难通过普通销售渠道购买,但私人银行基于合作关系或较好的口碑,能够成为为数不多的销售渠道之一,在市场对这些私募基金产品趋之若鹜的同时,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没有理由不将这些产品纳入资产配置的一部分。

某股份行私人银行部人士告诉记者,2023年将继续发力私募产品。在产品端,将加大私募基金的引入,丰富理财产品货架;在人才管理方面,提高财富管理人员的资产配置能力。

谈到部分私募产品销售“火爆”,杨诚信指出,从历史的教训来看,销量火爆的产品往往没有太好的成绩表现,主要原因是投资人与财富管理机构依旧无法摆脱“追高杀低”的宿命;无法逆势调整风险性资产的配置比例,导致销量很好的“爆款产品”经常是在行情热络且绩效表现已经良好以后才诞生,因此许多财富管理机构没能在行情疯狂时扮演刹车的角色,也没能在行情低迷不振时发挥油门和助推器的功能,反而加大了行情的波动。

对此,杨诚信建议,私人银行应尽可能完善财富管理机构销售的产品货架上,各品类产品的齐全化,并且透过合适的资产组合而不是单一产品来解决客户的问题、满足客户的需求,不要迷信和追求“爆款”,在产品筛选上,应建立并强化对合作机构和各别产品的筛选机制,减少由少数产品经理拍脑袋的定性选择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弊端;在投顾和投研团队上,要加大自身投研团队的建立与专业培养,也要强化投顾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积极开展投资者教育,缩小客户经理与客户在投资理财观念和认知上的差距,进而提升客户经理团队维护长远的客户关系的能力。

方德金控首席经济学家夏春认为,从国外和国内的经验来看,私人银行并不具备明显的筛选和配置基金的优势,但在理解客户需求层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未来以“买方投顾”为核心的私人银行发展模式将逐渐取代目前以“产品销售”为特色的发展模式。

对投资者而言,认购私募产品需注意什么?朱旭望指出,作为金融消费者,选择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在购买私募产品之前,充分调查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资质,过往的业绩、市场口碑以及信用信息;金融消费者应当时时关注私募基金管理人定期或临时进行的信息披露,及时行使自己作为私募基金投资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财产安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