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热情持续升温,这款保险又火了?-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

2023-05-10 14:16 金融时报阅读 (36194)

董责险又火了,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热潮再度来袭。今年以来,已有包括中国黄金、顺丰控股、陕西建工、浙商证券等在内的数十家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事监事高管责任险(以下简称“董责险”)的相关公告。另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5月4日,共有19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董责险的购买计划。

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投保董事责任保险,支持保险公司开展符合上市公司需求的相关责任保险业务,降低独立董事正常履职的风险。

“国务院关于上市公司独董制度改革的政策,助推了董责险市场快速发展,”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改革以及上市企业责任风险攀升等因素,激发了上市公司对包括独立董事责任在内的董责险市场的投保需求。有所上升的产品费率表明保险供给者的风险定价能力逐步提高,但其产品研发和对于自身承保风险的管控水平还有待在经验积累中持续增强。

从无人问津到备受关注

董责险全称是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董责险主要保障上市公司在董监高履职过程中,因工作疏忽、不当行为被追究责任时,由保险公司赔偿法律诉讼费用及承担其他相应民事赔偿责任。

2002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高管的民事赔偿责任后,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引入董责险。但其发展并不顺利,直到瑞幸咖啡事件和康美药业等案件爆发。在瑞幸咖啡案件中,其赴美上市前投保了董责险,国内约有十多家保险公司以共保体的形式参与了此次承保。2019年,瑞幸咖啡“自曝”在审计2019年年报时发现,该年度二季度到四季度,时任公司首席运营官(coo)刘剑与向他汇报的几名员工共同伪造了超过22亿元的销售金额。事情发生后,中国平安曾收到理赔申请,但具体理赔数额没有公布。此后董责险开始受到关注。可以说,董责险经历了从默默无闻到被瑞幸咖啡、康美药业等案件打破沉寂,再到一系列政策和监管环境改变后,市场逐渐升温的发展过程。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董责险引入我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董监高民事赔偿责任体系不完善,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情况几乎没有,也就是没有责任风险。

“然而,新修订的《公司法》和《证券法》加重了对董事、监事及高管的民事赔偿责任。近年来,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保护机构更加积极地介入到投资者维权与持股行权的活动中,上市公司董监高面临着较高的诉讼风险。并且,我国有不少公司在海外市场上市,遵循海外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发生损坏投资者利益的事故,也需要进行赔偿。这些原因使得上市企业购买董责险的意愿快速增长。”杨泽云分析说。

反映到市场需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3)》显示,2022年,共有337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购买董责险的公告信息,投保公司数量同比上升36%。而2021年投保公司为248家,2020年为119家,增幅分别为108%、205%。

从目前已公开的董责险购买方案来看,上市公司拟购买的责任险赔偿限额最高为7.5亿元,最低为1000万元。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限额最常选择的是5000万元,其次是1亿元。此外,根据保障额度和保障范围不同,上市公司拟支出保费限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最低不少于12万元。

哪些企业愿意购买董责险?从地域分布来看,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的上市公司占比较高。2022年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中,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的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的数量排名居前。

鉴于董责险索赔的长尾特点,业内预计,2023年将有更多的潜在索赔转化为实际索赔,这也将进一步教育市场,激发董责险市场需求。

从分散风险到强化公司治理

近两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出现了积极询价、扎堆购买董责险的现象。从这些上市公司发出的公告中不难发现,其投保董责险的缘由多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充分行使职权、履行职责,降低公司治理和运营风险。

表面上看,董责险是出于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转移,降低公司或个人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手段。实际上,该险种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作用是对公司治理加以强化。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购买董责险产品的原因之一。

杨泽云表示,投保董责险直接的受益者是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管等董责险的直接被保险人。在现代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为了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并保障股东、债权人、公司雇员、消费者等众多相关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各国不断强化董监高的职责和义务。但企业经营本身具有较高风险,严苛的责任负担也可能挫伤董监高的积极性,使得公司丧失创新和发展的机会。

“董责险可以分散董监高因正常履行职责可能导致的经营责任风险,最终受益者是投保公司、公司股东、债权人甚至公司雇员、消费者乃至政府机关和监管机构等可能对董监高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杨泽云表示,上市公司在投保董责险过程中,保险公司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监督上市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从而起到优化公司治理的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上市企业对董责险需求度的提高以及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敞口不断上升,其保险费率也在不断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a股市场董责险简单平均费率(以公告中保费预算与保额为计算基础)自2017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7年三季度的千分之二上升到2022年的近千分之八,这与a股上市公司面临的诉讼风险敞口不断上升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责险定价因素比较复杂。“保险公司会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环境、股价表现、财务情况、公司治理水平、此前投保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测算其投保董责险的保单价格,风险水平越高,费率相对越高。”一位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不同投保公司之间的费率水平可能会与市场平均费率有较大差距。

保险费率与风险密切相关。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陈佳认为,由于公司治理本身涉及面宽,影响力广且调查取证难度较大,无论是监管层还是投资者都很难直接对董监高责任风险事件进行及时判定,这就给董责险的产品设计和成本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董责险产品费率持续增长,本质上也体现出市场供给者的定价能力正在提升。

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董责险发展已近百年,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投保率较高。从国内市场需求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实施叠加强监管持续,对董责险而言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将激发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投保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有业内专家表示,上市公司对董责险需求提升,对保险公司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董责险投保需求上升,对险企的风险识别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董责险赔付案例少,缺乏历史经验数据,导致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有待完善,董责险条款设计还需改进,相关责任在国内法律的适配性及客户需求满足度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高级经济师邓之东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董责险产品设计方面要注重提供更加精细的定价、更灵活的方案选择、更详尽的责任义务条款,更好地保障参保企业及被投保人的利益。同时,在保险服务方面,要注重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流程,帮助企业进行快捷、准确的风险评估和申报,从而增强企业投保董责险的积极性,提升参保率。

“保险公司在参与董责险承保,降低上市公司风险的同时,也要做好自身的风险防控,”杨泽云表示,险企在产品设计上可以通过限制保险金额,即限制赔偿责任限额的方式,降低保险公司的风险。另外,在保险合同中约定免赔率,比如5%至10%,让董监高等被保险人加强责任感和风险感,担负其应有责任,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

邓之东则建议,险企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降低自身承保风险。其一,加强对投保企业的风险评估,合理制定保险方案。其二,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模型,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其三,通过再保险等方式,将承保风险分散到更广范围内,降低企业自身的风险承受压力。

据光大证券非银团队测算,在a股上市公司中,我国董责险若能在2030年达到85%的覆盖率水平,则2021年至2030年的保费共计可收入76.2亿元。

陈佳表示,董责险因其日益凸显的战略重要性有望成为上市企业争相配备的保险产品,短期内其费率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长期来看,董责险将促进上市公司在信息公开化、治理现代化以及esg等社会责任履行上的守正创新。

    网站地图